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11月3日讯 基于电池起家的先天优势,比亚迪首款纯电动车在2010年上市,当时搭载的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。此后,由于三元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优势,备受民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追捧,磷酸铁锂电池受到冷遇。
对待电池技术,比亚迪一直将安全放在首位,在将部分产能转向三元锂电池后,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化解其安全性挑战。同时,比亚迪也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潜心再研发。
深厚功底才可能孕育创新
作为“电池大王”,比亚迪早已具备了100%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。凭借20多年的不断创新,产品已经覆盖消费类3C电池,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等领域,并形成了从原材料、研发、设计、制造、应用到回收的完整电池产业链。在电池技术、品质、智能制造、生产效率方面成为了业界公认的标杆。
目前,比亚迪是全球产能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厂家。除新能源车和轨道交通以外,比亚迪的电池还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站、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领域。如今,配备了比亚迪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已累计交付超过83万台。在此基础上,比亚迪还在不断持续寻求创新突破口,刀片电池就是很好的例证。
一个关于空间利用率的难题
刀片电池的诞生,最早可以关联到空间利用率这个概念上。电动汽车的空间非常宝贵,设计师会尽可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车内空间,提升舒适度,但这也意味着压缩了电池的空间。因此,空间利用率越高,就代表着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布置更多的电池,从而提高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。
而传统电池包,需要由电芯组成电池模组,再由模组组成电池包。其中,在模组中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只有80%,其余空间都让给了模组的结构件;而模组成包还需要大量的梁结构来承重,又占去了50%的包内空间。这样算下来,最终电池的有效空间利用率只剩下40%。这就好比消费者买了新房子,如果户型设计不合理,还有很多梁和柱,得房率就比较低。
一方面,设计师还在不断地压缩电池包的空间;另一方面,市场对续航里程要求不断提高。革新空间利用率就显得迫在眉睫!
大胆假设,大胆求证
不难理解,影响空间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是模组和梁。因此,去掉模组和梁就能解决问题。沿着这个思路,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创新性地想到:电芯本身是否既作为发电能量体又作为承重结构件?于是,刀片形状电芯的想法诞生了!
电池包内的空间利用率越高,体积比能量密度就越大。刀片电池方案使得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达到60%以上,较之前提升了50%。这就相当于原来跑400公里的车,现在可以跑600公里。因此,比亚迪的旗舰车型汉EV,在拥有出色空间设计的同时,NEDC综合续航里程达到了605KM。
正因为有了解决空间难题的结构创新,并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,刀片电池巨大的安全优势才不再受限于能量密度的短板,从而打造出全方位无死角的超强硬核。这一套严谨的开发逻辑,让消费者自此有了续航与安全兼得的新选择。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一定会为市场和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。诚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言,刀片电池必将引领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。
在刀片电池发布量产之后,引发了业界对于动力电池安全痛点的极大关注。目前,由刀片电池开创、引领的单体大电芯设计理念渐成大势,无钴化材料的应用也成为业界共识。同时,得益于对外开放的供应链战略,比亚迪将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提供刀片电池的定制化方案。这都逐一印证了比亚迪在技术上的战略前瞻。
可以说,刀片电池是比亚迪为行业送上的一份重量级礼物。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,比亚迪正在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。比亚迪相信,一旦解决动力电池安全痛点,新能源汽车的脚步会渐行渐稳。